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2001-0430-少年犯罪生涯與慢性犯罪之研究1-楊士隆

2001-0430-少年犯罪生涯與慢性犯罪之研究1-楊士隆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教授

  近年來隨著縱貫型研究(longitudinal research)之興盛,在少年犯罪研究領域中,學者逐漸重視少年之犯罪生涯(Criminal Career) 發展與形成常習犯(Chronic Offenders)之歷程研究,並且累積許多豐碩成果。
根據學者們之見解,此類研究對於深入瞭解少年從事偏差行為之肇始、形成歷程與持續,甚至少數發展成嚴重之常習犯具有相當程度之貢獻。
茲援引Siegel 及Senna (1997:65-77)彙整之文獻,並參酌其他研究心得,將前述研究之發展與導引之刑事政策意涵,摘要敘述如下:

一、Glueck 夫婦之拓荒研究

  有關青少年持續犯罪之研究雖然目前相當熱絡,但事實上可追溯至1930 年代美國哈佛大學Sheldon Glueck 及Eleanor Glueck 夫婦之犯罪少年生涯生活週期之研究。
其進行一系列之追蹤研究嚐試確定預測犯罪少年持續犯行之重要因素。
Glueck 夫婦(1950)在『少年犯罪闡明』(Unraveling Juvenile Delinquency)一書中,其配對500 名犯罪少年與500 名非犯罪少年,進行比較研究以預測反社會行為之個人因素。其研究特別聚焦於犯罪生涯之早期肇始,發現兒童時期之適應不良行為與成人期之適應密切相關。
換句話說,兒少早期之徵候為犯罪生涯之孕育港口。
此外,Glueck 夫婦亦發現犯罪生涯具穩定性,在早期呈現反社會行為者,犯罪可能持續其犯罪生涯至成年期。
Glueck 夫婦之研究兼重視生物、心理、社會各層面之因素,其中發現少年智力較低、具心智缺陷背景與鬥士體型者,最容易形成持續犯罪者( persistent offenders)。而家庭關係不良、父母教養品質低劣、與父母情感之繫帶薄弱之少年,如在經濟情況惡劣之單親家庭中成長,並且有低學業成就之情形,最容易陷入犯罪。
Glueck 夫婦之拓荒研究,為少年犯罪生涯研究奠立良好之基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