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與小康
作者:禮記 朝代:先秦
<大同與小康>
選自禮記禮運篇。
本文言大同與小康之治的不同,大同是天下為公,小康是以禮來治理國家。
本文由禮記第九篇「禮運」節選出來,標題為後人所加。
禮為儒家最高政治哲學,以禮治國,為儒家之政治實踐,禮運在說明禮之進化,至於大同則為儒家最崇高之理想世界。
全文分三段,
首段述孔丘參與蜡祭時,與弟子言偃的對話,
二段為本文之重點,也是孔丘主張大同思想的出處,孔丘認為一個大功無私、賢能當道,男女老幼各有職責本分,各種失婚、殘障及老人福利一應俱全的「大同」社會,早在遠古夏、商、周三代以前便已產生,為儒家崇古思想及禪讓論提供了理論基礎。
三段急轉直下,論三代以後家天下思想繼起,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天下為私,標榜禮、義,重視武勇,戰爭此而起,淪為小康的世界。
本網站之收錄內容,僅為個人準備司法特考閱讀方便而設置。其內容:法條部分皆來自於-全國法規資料庫,而相關案例解析、考題、皆來自於網路上所搜尋之文章,引用時亦會標註出處及作者。網站畢竟是開放式的平台,雖未主動對外推廣,然如有發生侵權等,還請告知,定當立刻刪除相關內容。
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
禮記
禮記。
禮記是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儒家禮治主義跟人格教育的典範。
收集中國戰國、秦漢間儒家言論。
內容繁雜,有談禮樂制度、生活儀節、政治制度,還有孔子及門人的言論,反應當時的社會觀點、階級關係、宗法制度等。
漢時,有兩個集本,
一為大戴記,原為85篇,今存39篇,戴德輯;
一為小戴記,49篇,戴聖編,乃現行通行的禮記。
禮記是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儒家禮治主義跟人格教育的典範。
收集中國戰國、秦漢間儒家言論。
內容繁雜,有談禮樂制度、生活儀節、政治制度,還有孔子及門人的言論,反應當時的社會觀點、階級關係、宗法制度等。
漢時,有兩個集本,
一為大戴記,原為85篇,今存39篇,戴德輯;
一為小戴記,49篇,戴聖編,乃現行通行的禮記。
大同與小康 語譯
大同與小康 語譯
作者:禮記 朝代:先秦
原文第1段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
語譯第1段
從前仲尼參加蜡祭,典禮結束,來到觀上遊覽,忽然嘆了一口氣。仲尼嘆息,是嘆息魯國。言偃在旁邊,問:「先生為什麼嘆息?」
原文第2段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語譯第2段
孔子回答:「大道實行,和三代賢君當政時,丘雖然來不及看見,但是卻很嚮往。大道的實行,主要在把天下看做天下人的天下,選舉有道德、有能力的人出來做事,講究信用,追求和平。所以眾人不只親愛他們的父母,不只疼惜他們的子女,還要使所有老年人都得到妥善安頓,壯年人都可以各盡所能,幼年人都健全發育,鰥夫、寡婦和孤苦、伶仃、殘廢的人們都能獲得供養,男人都有工作,女人都有歸宿。財物只要不浪費,卻不一定都收做私有,勞力只怕不願付出,卻不一定都只為自己勞動。因此,陰謀詭計停息而沒機會產生,強盜土匪搗亂份子沒機會做壞事,所以晚上睡覺門可以不關,這便叫做『大同』。」
原文第3段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語譯第3段
如今大道早已不行了,天下成為一家一姓的天下了,各人只親愛各人自己的父母,只疼惜自己的子女,財物、勞力成為自利營私的工具了,統治者父子相傳兄弟相及便是制度,認為有城郭溝池便算堅固,認為禮義便是紀綱---用以去糾正君臣,去純厚父子,去和睦兄弟,去和諧夫婦,去草擬計畫,去創立田里,去推崇智勇的人,去福利自己。所以陰謀詭計從此產生,而鬥爭禍亂從此興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從此便成為了三代諸王中的傑出人物。這六位人物,沒有一位不是特別重視制度的。憑藉這個標準去表彰人民作對了的事,去成全人民講信用的事,去揭發罪惡,標榜仁愛,講究謙讓,只是人民正常的規範。如果誰不照著這樣做,有地位的便必然丟掉地位,眾人便必然認為禍殃。這便叫做『小康』。」
作者:禮記 朝代:先秦
原文第1段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
語譯第1段
從前仲尼參加蜡祭,典禮結束,來到觀上遊覽,忽然嘆了一口氣。仲尼嘆息,是嘆息魯國。言偃在旁邊,問:「先生為什麼嘆息?」
原文第2段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語譯第2段
孔子回答:「大道實行,和三代賢君當政時,丘雖然來不及看見,但是卻很嚮往。大道的實行,主要在把天下看做天下人的天下,選舉有道德、有能力的人出來做事,講究信用,追求和平。所以眾人不只親愛他們的父母,不只疼惜他們的子女,還要使所有老年人都得到妥善安頓,壯年人都可以各盡所能,幼年人都健全發育,鰥夫、寡婦和孤苦、伶仃、殘廢的人們都能獲得供養,男人都有工作,女人都有歸宿。財物只要不浪費,卻不一定都收做私有,勞力只怕不願付出,卻不一定都只為自己勞動。因此,陰謀詭計停息而沒機會產生,強盜土匪搗亂份子沒機會做壞事,所以晚上睡覺門可以不關,這便叫做『大同』。」
原文第3段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語譯第3段
如今大道早已不行了,天下成為一家一姓的天下了,各人只親愛各人自己的父母,只疼惜自己的子女,財物、勞力成為自利營私的工具了,統治者父子相傳兄弟相及便是制度,認為有城郭溝池便算堅固,認為禮義便是紀綱---用以去糾正君臣,去純厚父子,去和睦兄弟,去和諧夫婦,去草擬計畫,去創立田里,去推崇智勇的人,去福利自己。所以陰謀詭計從此產生,而鬥爭禍亂從此興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從此便成為了三代諸王中的傑出人物。這六位人物,沒有一位不是特別重視制度的。憑藉這個標準去表彰人民作對了的事,去成全人民講信用的事,去揭發罪惡,標榜仁愛,講究謙讓,只是人民正常的規範。如果誰不照著這樣做,有地位的便必然丟掉地位,眾人便必然認為禍殃。這便叫做『小康』。」
大同與小康 原文
大同與小康
作者:禮記 朝代:先秦
原文第1段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
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
原文第2段
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原文第3段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
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
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
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作者:禮記 朝代:先秦
原文第1段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
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
原文第2段
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原文第3段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
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
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
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左丘明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司馬遷、班固等人都認為《左傳》是左丘明所寫。
唐朝的劉知幾《史通·六家》:「左傳家者,其先出於左丘明。」唐朝的趙匡首先懷疑《左傳》不是左丘明所作。
此後,有許多學者也持懷疑態度。
很多人都認為寫《左傳》的左氏並非左丘明。
葉夢得認為作者為戰國時人;
鄭樵《六經奧論》認為是戰國時的楚人;
朱熹認為是楚左史倚相之後;
項安世認為是魏人所作;
程端學認為是偽書。
清朝的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卻仍然認為是左丘明所著。
康有為則認為是劉歆所作。
今人童書業則認為是吳起所作,趙光賢認為是戰國時魯國人左氏所作。
現在一般認為《左傳》非一時一人所作,成書時間大約在戰國中期(公元前4世紀中葉),是由戰國時的一些學者編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寫。 《左傳》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
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說:「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司馬遷、班固等人都認為《左傳》是左丘明所寫。
唐朝的劉知幾《史通·六家》:「左傳家者,其先出於左丘明。」唐朝的趙匡首先懷疑《左傳》不是左丘明所作。
此後,有許多學者也持懷疑態度。
很多人都認為寫《左傳》的左氏並非左丘明。
葉夢得認為作者為戰國時人;
鄭樵《六經奧論》認為是戰國時的楚人;
朱熹認為是楚左史倚相之後;
項安世認為是魏人所作;
程端學認為是偽書。
清朝的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卻仍然認為是左丘明所著。
康有為則認為是劉歆所作。
今人童書業則認為是吳起所作,趙光賢認為是戰國時魯國人左氏所作。
現在一般認為《左傳》非一時一人所作,成書時間大約在戰國中期(公元前4世紀中葉),是由戰國時的一些學者編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寫。 《左傳》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
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說:「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燭之武退秦師 導讀
燭之武退秦師 導讀
<燭之武退秦師>
在秦晉兩國兵臨城下,千鈞一髮之際,鄭國老臣燭之武赤膽忠心,隻身深入虎穴,對秦穆公剖析陳辭,雄辯地證明滅亡鄭國對秦國不但絲毫沒有益處,反而會增強晉國這個潛在對手的實力,只有保存鄭國,秦才能得到好處。這樣就達到了分化瓦解敵軍的目的,使秦鄭兩國化干戈玉帛,從而使鄭國轉危為安。
本篇見於『左傳』僖公三十年(西元前六百三十年)。在僖公二十八年發生的城濮(在今河南陳留縣)之戰中,晉文公戰勝楚國,建立了霸業。僖公二十九年,晉、周、魯、宋、陳、蔡、秦在翟泉(今河南洛陽)會盟,晉國在會上『謀伐鄭』。僖公三十年,晉國和秦國合兵圍鄭。圍鄭對秦國沒有什麼好處,鄭國大夫燭之武看到這點,所以向秦穆公說明利害關係,勸秦穆公退兵,然後鄭、秦結盟,讓秦國在鄭國駐軍,秦穆公因此退兵,晉文公也只得撤退,一場戰爭被瓦解了。
本篇以對話著名。有鄭文公與燭之武對話,有燭之武與秦穆公對話。燭之武對鄭文公的話裡有話;對秦穆公說的話,完全看到秦、晉間的矛盾,看到圍鄭對秦、晉間的利害,所以能打動秦穆公。最後寫子犯請擊秦軍,晉文公不同意,這裡預伏後來的秦晉殽之戰。
本文為敘記類古文。記敘秦、晉大軍壓境,聯合圍攻鄭國,鄭國派燭之武出城,遊說秦穆公的故事。燭之武了解秦、晉之前的利害,欲退秦軍,只有製造兩國之間的矛盾。於是,分析形勢,曉以利害,終於說服秦穆公,下令單獨撤兵,瓦解攻勢,使鄭國轉危為安。秦國雖失信於晉,晉文公卻以伐秦為不仁,不智,不武,而搬師回國。可見一念之善,不僅消弭一場戰爭,更見大國風範。
<燭之武退秦師>
在秦晉兩國兵臨城下,千鈞一髮之際,鄭國老臣燭之武赤膽忠心,隻身深入虎穴,對秦穆公剖析陳辭,雄辯地證明滅亡鄭國對秦國不但絲毫沒有益處,反而會增強晉國這個潛在對手的實力,只有保存鄭國,秦才能得到好處。這樣就達到了分化瓦解敵軍的目的,使秦鄭兩國化干戈玉帛,從而使鄭國轉危為安。
本篇見於『左傳』僖公三十年(西元前六百三十年)。在僖公二十八年發生的城濮(在今河南陳留縣)之戰中,晉文公戰勝楚國,建立了霸業。僖公二十九年,晉、周、魯、宋、陳、蔡、秦在翟泉(今河南洛陽)會盟,晉國在會上『謀伐鄭』。僖公三十年,晉國和秦國合兵圍鄭。圍鄭對秦國沒有什麼好處,鄭國大夫燭之武看到這點,所以向秦穆公說明利害關係,勸秦穆公退兵,然後鄭、秦結盟,讓秦國在鄭國駐軍,秦穆公因此退兵,晉文公也只得撤退,一場戰爭被瓦解了。
本篇以對話著名。有鄭文公與燭之武對話,有燭之武與秦穆公對話。燭之武對鄭文公的話裡有話;對秦穆公說的話,完全看到秦、晉間的矛盾,看到圍鄭對秦、晉間的利害,所以能打動秦穆公。最後寫子犯請擊秦軍,晉文公不同意,這裡預伏後來的秦晉殽之戰。
本文為敘記類古文。記敘秦、晉大軍壓境,聯合圍攻鄭國,鄭國派燭之武出城,遊說秦穆公的故事。燭之武了解秦、晉之前的利害,欲退秦軍,只有製造兩國之間的矛盾。於是,分析形勢,曉以利害,終於說服秦穆公,下令單獨撤兵,瓦解攻勢,使鄭國轉危為安。秦國雖失信於晉,晉文公卻以伐秦為不仁,不智,不武,而搬師回國。可見一念之善,不僅消弭一場戰爭,更見大國風範。
訂閱:
文章 (Atom)